零食是我們小時候一道無法比擬的珍饈美味
米花糖、酸梅粉、果丹皮、
薩琪瑪、辣條、雞爪...
這些為數不多的散裝零食在那個物資缺乏的時代里承載了我們整個70、80后人們的美好童年回憶,為了能從學校周邊的小店里買到它,我們沒少跟父母一哭二鬧,雖然大部分都會如愿以償,但偶爾在父母的關懷下還是不得不放棄。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們也為人父母,當我們了解到當前校園周邊食品安全環境后,我們逐漸明白當年家長的關愛是多么正確。原來現實中很多學校,尤其是小學周邊小店、流動商販售賣的零食很多屬于“三無食品”!
一、什么是“三無食品”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條規定,預包裝食品的包裝上應當有標簽。標簽應當標明名稱、規格、凈含量、生產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產者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保質期、產品標準代號、貯存條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在國家標準中的通用名稱、生產許可證編號。上述要求缺少其中之一,均可視為“三無食品”。
二、食用“三無食品”有哪些危害?
進食“三無食品”易導致消費者出現健康損害
1.“三無食品”由于面向的對象一般是未成年人,這類人群經濟狀況有限、鑒別能力低、自我控制能力差,不法廠家利用這些特點,為了將利潤最大化,往往使用價格低廉、質量低劣的原材料進行加工后銷售。這種原料有些已過期、有些屬于病死畜禽肉甚至還有一些連來源都無法弄清,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曾經一些小學生集體急性中毒事件,原因是他們購買食用了同一個校外流動攤販自制的火腿腸,而這個火腿腸煎炸再加工時用的油混合了該商販從垃圾堆中撿來的“油”,而這個撿來的“油”中可能含有鼠藥成分。
2.由于“三無食品”大部分是未經過質量認證以及食品監督檢驗的產品,因此不法商家為了讓生產出的食品外觀漂亮,達到吸引未成年人的目的,往往喜歡添加有違禁物質或者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一旦吃了這些輕者可能讓人出現過敏、嘔吐、腹瀉等癥狀,嚴重的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甚至一些不法商家使用具有致癌、致畸作用的化學品對食品原料進行處理,長期食用后果不堪設想。
3.“三無食品”很多本身屬于垃圾食品,過量進食會造成未成年人出現厭食、肥胖以及營養不良等,最后可能影響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
消費者因食用“三無產品”導致的損失,往往很難進行維權
1.“三無食品”本身就可能缺乏廠家名稱、地址以及聯系信息,導致消費者因食用出現問題后無法向監管部門第一時間提供其制作商或銷售人員的信息,給維權造成一定麻煩。
2.為了躲避監管部門,“三無食品”的加工窩點通常會定期更換,另外有些食品的銷售商本身是流動商販,這些原因給我們的執法機關開展調查取證帶來很大的困難。
三、面對“三無食品”,我們該怎么做?
1.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加大對學校周邊“三無食品”銷售商家的處罰力度,對流動商販的監管應采取放學后定期巡視等方式凈化學校周邊食品安全環境。
2.家長與學校應該注意做好未成年人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對“三無食品”的鑒別能力,使他們養成不亂吃零食的好習慣。
3.全社會要對“三無食品”生產窩點采取零容忍的態度,一旦發現可疑窩點,應積極向有關部門進行舉報。
三無食品誘惑大,危害健康隱患多